百香果含糖量多少? 甜得不健康?水果的甜度为何不断攀升
水果如何变得如此甜呢?这是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。现在的水果无论是网红水果还是普通水果,都变得甜得令人难以置信。品尝西瓜的时候,就像在喝糖水一样。咬一口哈密瓜,甜得几乎能勾起人们的味蕾。就连蓝莓、火龙果、李子和橘子这些原本不是以甜味为主的水果,也加入了这一变革的行列。
为什么现在的水果如此之甜呢?这是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的结果。人类天生喜欢甜味。甜味来自于糖分的存在,而糖分能够为人体提供快速、高效的能量,使人体正常运转。此外,摄入糖分还能促进多巴胺的释放,产生愉悦的感觉。
这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满足,使人们不自觉地倾向于选择更甜的食物。消费者长期以来都希望水果更加甜美,而消费者的选择也推动了市场的变化。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,从育种到栽培的整个生产链条都朝着“更甜”的目标努力。
育种是水果变甜的第一步。为了培育出符合需求的品种,人们采用了各种育种技术,如杂交育种、砧木育种、芽变育种、倍性育种、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。在这些多样化的技术手段的帮助下,新品种的推出速度越来越快,水果的甜度也显著提高。
以前的西瓜,甜度达到12就已经算是很高了。而2020年日本推出的新品种金色罗皇,不仅瓜瓤是诱人的金黄色,甜度更是可达到20。普通菠萝的甜度一般在8~10左右,而菲律宾黑钻凤梨的甜度则可以达到16。
新品种的不断推出,不断提高了水果的甜度上限。这种变化让我们享受到更加甜美的水果,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是否过度摄入糖分的健康担忧。要不要担心水果过甜呢?我们应该如何在满足味蕾享受的同时保持健康?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自行探讨和权衡的问题。近年来的水果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,与此同时,消费者对不同口味和需求的水果也有了更高的期待。
通过精细化的栽培技术和育种努力,水果的甜味得到了进一步增强。适宜的水肥管理、温差控制、疏果疏枝以及套袋等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水果的糖分含量,使带有高甜基因的水果充分展现其甜美特色。
在充分考虑育种和栽培方面的因素后,现如今的水果不仅甜度更高、尺寸更大、外观更漂亮,而且风味品质更加稳定。找到适合的品种后,就很少会像过去那样出现明年品质下降的情况,让人可以更加放心地享用美味水果。
针对消费者对“吃起来更便捷”的需求,商家们相应地推出了一些方便省事的水果品种,如无籽巨峰、无籽西瓜和软枣猕猴桃等,这些水果无需剥皮、无需吐籽,更加方便使用。
当然,水果改良育种并非只是单纯的科学行为,其背后也存在着资本和商业的推动。高甜甚至极甜水果之所以风靡,与其高经济价值有关。尤其近年来,水果产品的精品化趋势,直接将糖分含量、大小和形状等多个指标与售价挂钩。通过衡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(主要是糖)以及其他尺寸和形态上的特点,水果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,等级越高,售价也就越高。高甜水果既满足了甜食爱好者的需求,也使商家获得了可观利润。
那么,水果的变甜是否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呢?事实上,水果的变甜过程不仅不影响健康,而且还将继续进行下去。然而,对于这样甜的水果,人们是否可以放心食用,是否会导致糖分超标呢?
水果甜度是根据其含糖量来计算的指标。确实有些水果变得更甜与糖分的增加有关。例如,现如今的桃品种的含糖量相比以前提高了几个百分点。而现在的西瓜含糖量也能达到大约12%,比80年代的8%要高不少。
然而,并非所有高甜水果都是如此情况。
甜味是一种味觉体验,它主要受到糖的影响,同时也受到其他物质如苦味物质和酸味物质的影响。在水果口感的形成过程中,有机酸是关键成分,它们与糖的比例才是决定水果口感的真正指标。
如果糖酸比例较高,水果的口感就会偏甜;如果糖酸比例居中,则味道酸甜适中;而糖酸比例较低则味道偏酸。以口感来看,你可能会认为西瓜的含糖量比紫皮百香果高,但实际上,常见的麒麟西瓜含糖量只有10%~12%左右,而紫皮百香果的含糖量却高达13%~15%。尽管百香果的糖分比西瓜多,但由于其含酸量是西瓜的数倍,所以尝起来会非常酸。
所以,水果的变甜不会对健康造成问题,只需要根据个人口味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水果品种即可。最重要的是享受水果带来的美味和营养益处。想象一下,当你吃果实时,你是否注意到某些水果比以前更甜了?是什么让它们变得更甜呢?让我们来探索一下。不同于常规的写作风格,让我们以倒叙的方式开始。
让水果变得更甜的关键,是通过降低酸度来实现的。举个例子,巨峰葡萄和阳光玫瑰葡萄的含糖量其实相差不大,但巨峰葡萄的酸度几乎是阳光玫瑰葡萄的两倍。这也就意味着阳光玫瑰葡萄的糖酸比高达60以上,是其他水果的1至3倍。
除了降酸外,果糖的含量增加也会让水果变得“更甜”。水果中的可溶性糖主要包括蔗糖、果糖和葡萄糖。尽管它们都是糖,但它们的甜度不尽相同。以蔗糖为基准,果糖的甜度为1.75,葡萄糖为0.75。因此,在相同含量下,果糖含量更高的水果会带来更甜的口感。
不仅如此,我们对这三种糖的味觉敏感度也有所不同。只有当糖的含量与味觉敏感度大于1时,糖的甜味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。
味觉敏感度越低,糖对甜味的感知就越强烈。在这三种糖中,果糖的味觉敏感度最低。
针对301种葡萄品种进行的研究发现,阳光玫瑰葡萄的总果糖含量也明显高于大部分鲜食葡萄品种。
总而言之,水果变甜可能是因为含糖量增加、酸度降低和果糖占比增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更甜的水果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多的糖分。
当然,即使水果的含糖量确实增加了,我们也无需过度担心健康问题。毕竟,当我们谈论食物中的糖时,主要关注的是它对血糖的影响,即升糖指数(GI)。GI值越高,食用食物后引起的血糖波动越大。
以西瓜为例,其GI值高达80,似乎是一种高GI食品,令人担忧吃进去一些“吃瓜”群众。然而,我们还必须考虑食用量的因素。通常,我们所说的GI值是以50克可消化碳水化合物为标准来计算的。而西瓜的含水量很高,约为90%,所以吃100克的西瓜只会摄入约7克可消化碳水化合物。换句话说,要达到50克的标准,我们得吃差不多1.5公斤的西瓜。
所以,无论水果变得更甜或是血糖影响,我们都无需过度担心。无论如何,水果都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在适量摄取的前提下,享受水果的甜蜜是无可厚非的。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应该如何准确考虑。要更全面地了解某种食物是否会导致血糖波动,我们需要同时关注GI值和GL值。GI值主要评估食物的质量,而GL值则综合考虑了食物的质量和数量。为了方便比较,我们通常使用100克食物摄入时计算的GL值进行对比。根据这个公式计算,西瓜的GL值仅为5.6,实际对血糖的影响非常小。
大部分水果的情况类似于西瓜。不过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,菠萝蜜和榴莲等水果果肉较为浓密,不仅GI值高,GL值也较高。
如果你真的打算控制血糖,其实没有必要限制水果的摄入。相比之下,少喝奶茶和饮料要好得多。尽管它们都含有糖分,但水果中的糖和奶茶中的糖是不同的。
各种饮料中额外添加的糖被称为游离糖,因其能够迅速被吸收入血,导致血糖大幅波动,增加机体的代谢负担。长期摄入这些糖分确实存在健康风险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,每天摄入的游离糖不应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0%,如果条件允许,更应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5%以下。
世卫组织发布的《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指南》将我们通过膳食摄入的糖分分为三类:游离糖、内源糖和乳糖。游离糖指的是厂商、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物中的单糖和双糖,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、糖浆和果汁中的糖分;内源糖指的是水果和蔬菜中固有的糖分;乳糖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中的乳糖和半乳糖。
水果中的糖实际上并不属于游离糖。水果中的糖分被细胞包裹,加上富含膳食纤维等成分,所以食用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消化吸收入血,因此对血糖波动的影响并不大。因此,不论是世卫组织还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都建议:要多吃水果,而且要吃足够多。
没有报告证据表明摄入牛奶和水果中的糖会对健康产生影响,因此指南主要侧重于控制游离糖的摄入量及其带来的影响。即使是水果变甜了,我们也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。毕竟,水果中含水量较高,很多水果的含水量都在80%以上,按照正常的食用量来吃是没有问题的。
当然,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喜欢将水果搅拌成果汁,那就需要注意了——搅拌会破坏水果的细胞结构,使糖分从原本被包裹的状态释放出来,从而成为需要限制摄入的游离糖。